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网友投稿 雁过留声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心香一瓣』 『历史文献』 『艺术再现』 『网友园地』 『本站动态』  
历史文献 - 遗文 - 人民必胜
人民必胜
 
遗文 | 时间:2012/4/7 13:45:06 作者:柳一株 来源:《新华日报•新华信箱》 点击:1280
本站注:这是一篇为《新华日报》之《新华信箱》撰写的答读者问,由刘国鋕口述,刘以治纪录整理成文,以柳一株的笔名发表在1947117日《新华日报》第四版《新华信箱》专栏。若水录入电子版。
 
 
    向阳先生:你在信上问美国无限地帮助国民党打内战,拿许多军火的接济;而中共却没有得到任何外援,战争延长下去,中共是不是会失败?”
 
    我们不能低估了“援助”对国民党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国民党反动派是不敢也没有力量来进行反人民的内战的。可是这一“援助”却只能使国民党发动战争,但绝不可能使国民党在这一次战争里胜利。我们看看美式装备在国民党军作战中所能发出的威力。目前国民党的军队从头到足,吃的穿的全盘都是美国货。这对于一个“武器论”者看来简直是可怕极了,然而事实上,这些美式装备的军队却在人民的铁拳之下常常吃败仗,整师整团的被歼灭,美国军火成千累万地转移到人民军队的手里。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人民军队的善于打击敌人,而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美式装备在国民党军的手里就会威力大减。因为美式装备是高度发展的工业所生产的武器,它需要极灵活的交通、运输,也需要着极大量的生产接济,可是国民党的贪污腐化在交通与生产上也不能例外。美国枪炮的火力是惊人的,而弹药的消耗也是惊人的,没有与它相配合的运输线与生产机构,它就不可能发挥充分的威力,甚至有时反而成了拖累,更加减低了军队的机动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厌战。国民党军的士兵是从农村拉去的,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打仗,一上前线,即刻设法缴械以免牺牲,我们看看这几个月来被人民军队俘虏之多,在二十万以上,就可以证明这个事实。所以说,战争的胜败不仅决定于武器,而最重要的是决定于使用武器的士兵,以及供养士兵的人民。
 
    中共方面虽然没有任何外国的接济,可是它的军火是有着两个来源的:第一个是自己制造,目前一些轻武器和枪弹、地雷已经可以自给,东北有着许多的小型兵工厂,这不必说了!就是在华北一带,制造炸药的两大原料,硝酸、硫酸和棉花是不虞匮乏的,因为北方的土地里就产硝,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棉花在华北也产量丰富,金属可以取自矿山,也可以取自民间的废铁。所以自己制造是永远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来源就是虏获自国民党军队。人民的军队是一直就从反动派手里夺到大量军火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一定不会例外。
 
    那么为什么就单单是人民的军队抢得到反动派的军火,反动派难道就抢不到人民军队的军火吗?当然有时也能够抢一些,那一定是数量有限到极点,那是一定得不偿失的。因为内战是在解放区进行,解放区的军民一体,在战斗中是紧密的不可分的。当人民的军队暂时撤退的时候,人民会全力掩护军队的实力和军火。反之当反动派溃败的时候,遗下遍地的军火,却有老百姓来帮助打扫战场,捡得反动派所遗下的一切。再其次更由于人民的军队所用的是灵活的运动战,使敌人找不到它的主力所在,而它却能用巧妙的兵力歼灭反动派的有生力量。反动派占到一个城市之后,他的兵力更加分散,而他的根据地、他的军火库就时常有被人民的军队袭击的危险。半年以来反动派被人民的军队歼灭了四五十万的有生力量,而只换到一些空城,占据这些空城又得分散更多的兵力,因此人民的军队已经开始争得主动,开始反攻。
 
    人民的军队能够得到这样超越的优势,当是由于战略和战术的优良,而这种战略和战术的优良却并不是因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司令官比国民党的将军们聪明。其实国民党有着美国军事专家和日本的将军们做顾问,难道还拟不出优良的战略战术吗?因为再好的战略战术也需要物质条件做基础,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行不通。物质条件是要依靠于人民的力量的。谁使人民翻了身,获得了解放,人民就拥护谁,就因为中共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再加上军事首脑的精明,才能够产生出这一套必胜的优良的战略战术。
 
    历史昭示我们,依靠外国人的军火接济是不可能对人民的军队赢得胜利的,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红军打败十四国的武装干涉以及其对白军的接济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就以最近的历史为证,目前人民军队的力量比起抗战期中,不知增强了若干倍。而国民党虽有着美国人帮忙,它整个的军事力量是赶不上当时的日寇的。当时的日寇尚岂打不赢中国人民的军队,何况国民党呢?(柳一株)
 

上一条:北大•清华•南开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查看评论(4)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08 www.Liuguoz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113411号 |